技术对于新生代儿童,不是简单技能,而是一种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的养成。有没有这种基本思维方式,决定了他们能不能适应未来世界。
小孩子成长的过程,你给他完全放开,那肯定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的,但是在老师有效的管理、有效的导引下是完全可以很好地应用的。
技术已经在改变儿童认知世界、适应世界的思维方式,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。不管你愿意或是不愿意,他们都是信息时代原住民,不可能像我们小时候一样安于玩泥巴。
我们不要固步自封,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。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,学生带电脑上学、人人拥有电脑将成为事实。
从现在开始算,未来大约10年至20年,教育技术面临一个新的转型,即智能的转型。技术不再只是一个工具了,它会成为我们智力的外延,是我们大脑的延伸。
教育的基本结构形态,应该是兼顾个性和规模的。
基于智能技术,建立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,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。
首先,我们的教育教学环境会走向智慧的学习环境。这种智能化的核心特点体现在计算机会集成到我们的环境中,我们可以在移动中和计算机更加自然地交互,我们将无意识地使用技术。技术可以感知到人的需求,自动响应。
第二,我们的教学范式正在发生变化,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,转变为进行自主性的学习。这个过程中,技术扮演了认知工具的角色。
第三个方面体现在我们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。智能教育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,RA阅读表演互动教学,使用的AI三习教辅不仅仅是课本,还有课外读物…不再是一本书,还有视频,互动课件,空中课堂,人与人的远程互动,立体化、多元化的,课程结构会越来越强调多学科整合。
第四,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。以前,我们的评价依据是教师的主观经验加一些静态数据的支持,到期末做总结性评价。现在,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会有嵌入性评价、伴随性评价。评价将是人工加电脑结合做出的,评价的内容会从单一的只看分数转变为多维度:知识、能力、心理健康、体质健康等等。
另外,人工智能时代,教师的工作形态将发生巨大的改变,繁琐、机械、重复的知识性教学,大部分将由人工智能承担,教师更多地是进行学习的设计、督促、激励与陪伴,教师更多的工作是育人、与学生情感交流等。我们教师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。
需要强调的是,人工智能并不会取代教师。教师的工作分为两类,以教学设计、情感交流为代表的创造性工作,和以批改作业、问题解答反馈为代表的机械重复性工作。教育过程也是情感交互和创造的过程,学习者的主观感受、情感经历等对于学习结果具有重要影响。这是AI的短板,是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。
教师要学会与AI进行协同,共同完成教学
就像雷·克利福德所言,“科技不能取代教师,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一定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”。
教育需要培养学生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。
我们生活在智能时代,如果我们只是靠自己的头脑来思考,你根本无法应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、越来越快速的变化和越来越海量的信息。实际上,我们的思维方式正在发生转变,我们正从个体头脑认知的思维体系,变成个体头脑跟外部的手机、平板、笔记本电脑、网络结合的思维体系。
人跟智能设备的结合,可以突破我们人类个体认知能力的极限,变得更聪明。
有没有这种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,是我们能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最根本性的标志。新时代儿童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,使用电脑、利用快捷的网络都是理所当然的。
我们要有能力自主学习。你跟外部权威的知识源、权威的信息连接得越多,连接强度越大,你的能力就越强。按照心理学智商的理论,人的智商从60~160,服从正态分布。假设你的孩子智商是80,你就算天天上补习班,哪怕是把爱因斯坦请过来当家教,也不可能把孩子的智商提高到120。但如果你的孩子的智商是100,你给他一个智商等于60的电脑,让他学会使用它来解决问题,你的孩子就很容易处理智商140的人才能够处理的复杂事情。
人机结合使得现代人更加聪明,现在全球性大公司工作的高级白领,或者部分领域的大学教授,离开了电脑什么都做不了,不采用人机合一的分布式思维,在专业领域基本上就是一个低能儿,所以人和电脑协同很重要。当然,良好的人机结合依赖于你自身的基本知识结构,你内部的知识结构越完备,你跟外部能够产生的连接点就会越多、连接强度也会越大。
了解更多资讯,关注“两栖教育”微信公众号